logo
 
 
咨询电话:021-61724082
1170729411  1392902859
 
 
  021-61724082
021-2025575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国企两万亿利润背后的“四宗罪”
作者:提拉米苏 日期:2011年07月14日 来源:行业转载  【字体: 】 点击:

  国企创利能力的确不凡,财政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9870.6亿元,同比增长37.9%,纳入统计的国企主要效益指标创历史新高,营业总收入、实现利润和上交税费三大指标,比“十五”末期均实现翻番。
  央企利润创新高,其实并不令人意外。国有产权是一种特别值得重视的产权,也是一种特殊权力。在中国目前的利润分配机制下,垄断性国企享有垄断利润,资源性行业企业享有资源收益,职工享受“垄断福利”。众所周知,央企大都集中在能源、电信等行业,本身就具有资源优势,且这些行业都是由政府垄断的,甚至价格都是由政府控制的。电价只需提高一分钱,利润就能增长数亿元。
  事实上,尽管中国中小民营企业占中国经济总量的90%以上,但国有企业仍占经济主体地位,垄断的国企行业职工待遇高于其他行业造成的收入不均,及非公有制企业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等体制因素,不仅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生态”,其“挤出效应”以及垄断利润带来的畸形对中国宏观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
  第一,国企高垄断利润是在与民争利
  从初次分配的角度看,包括资本所得、政府所得和劳动所得等三个部分。在当前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较强的政府控制力需要政府税收比的高比重;而当前企业的高利润是源于很多企业的垄断利润。中国产业呈现出超重化工化和资本密集化,必然使得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来越偏向于政府和资本,劳动报酬和居民储蓄所占份额越来越萎缩,劳动者收入占比逐渐下降,归属于资本的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赢余两项占比的比重逐渐上升,使中国国家财富的分配越来越失衡。
  第二,国企高垄断利润必然转化为过度投资
  积累了那么大的垄断利润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转换为投资冲动,进而转换为大规模投资。根据世行的测算,改革开放30年中国年均9.8%的增长率,除了有2-4个百分点是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外,其余6-8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几乎都是来自于投资的贡献。大规模的投资而国内需求不足,就会造成过剩的产能,而当过剩的生产能力在国内市场找不到实际有效需求就会促使企业加大出口,形成出口导向和资本密集导向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凸显粗放型特征,这是一个恶性的链条。
  第三,国企高垄断利润间接吹大了中国经济的泡沫
  据统计,2006年到2009年,4年间中央企业的利润总额为3.26万亿元,而其上缴红利的比例仅为5%到10%,2009年仅上缴500多亿元。如果按照国外同类企业的分红水平计算,4年间至少应当上缴1万亿元以上。剩余的大量利润被企业留置,除部分用于主业生产外,大量则被投向房地产等高利润非主业领域,这些年来许多国企纷纷进军房地产市场,抬高房价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企业从“实体经济”逃出,导致一些行业空心化和经济泡沫化倾向。
  第四,国企高垄断利润使自身竞争力和创新力被严重侵蚀
  高利润并没有解决一些国企“大而不强”的问题,价值创造能力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投资能力差、国际竞争力差,“国内通吃海外巨亏”也是国企广为诟病之处。利润侵蚀了创新能力,由于国企能够很容易取得政策性资源,获取大的利润。这种非市场因素导致的利润获得使国企不用非常关注市场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垄断因素削弱创新动力,国企也不可能成为创新的主体。
  国企垄断利润的出路在于制度的改革,将国企利润以税收上缴或以分红的形式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将国企分红惠及全民,这是全世界都在做的事。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国企红利均通过财政预算体系上交国库,而在美国,不少州则对公有资产的收益进行直接分红,从1982年起坚持每年给每个公民分红,大部分国家都将其用于全民福利和全社会的公共事业,例如,重点弥补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等资金缺口等。根据世行报告,“如果国有企业50%的利润纳入财政预算,就能使对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支出增加85%”,国企还富于民势在必行,这不仅有益于改变中国财富分配失衡的现状,改善中国市场经济生态,更是为了曾经作为中国“擎天柱”的明天。

推荐链接:

返回上一页
相关文章